|
|
|
|
|
什么是“生活质量”?怎样才是“值得过的一生”?这又由谁来决定? “生活质量”(‘Quality of Life’)是兽医在判断是否需要,以及何时适合对宠物进行安乐死时,常用的一个术语。许多人都经历过做出这种“仁慈决定”时的痛苦。与自己最亲密的动物朋友温柔告别,这是在几乎无望之时做出的庄重决定,也是充满恐惧与失落的瞬间。 然而,尽管社会普遍认可宠物的“生活质量”,对于那些在集约化农场中被饲养,用于生产所谓“廉价”肉类的动物,人们却鲜有问津。因此,了解“廉价”肉类、牛奶和鸡蛋背后隐藏的动物福利问题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 集约化农场的生存环境 在我为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(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)工作的职业生涯中,我尽可能多地参观不同种类的集约化农场。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些饲养场,只有这样,我才能更真实地向他人传递它们的现状。 一踏入这样的农场,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刺鼻、令人作呕的气味。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成百上千,甚至数以万计的有感知能力的动物,被迫拥挤在阴暗的棚舍或贫瘠的笼子中。狭小的空间让它们连转身或扇动翅膀都做不到。这些被圈养的动物表现出刻板的重复性行为,反复做着无意义的动作,以此来缓解无聊与沮丧。你能听到它们啃咬笼子的声音,或因被同伴啄咬而发出的痛苦声音。 我曾亲眼见过那些被关在肮脏圈舍中的母猪,它们终日面对光秃秃的墙壁,接触不到一丝阳光。还有那些被关在笼子里,生活面积不到一张A4纸,羽毛几近脱光、精神濒临崩溃的母鸡。那些刚出生没多久、尚未与母亲建立联系的小牛就被强行分离。那些在没有草地的饲养场中,深陷于自身粪便的牛群,艰难地躲避灼热的阳光和成群的苍蝇。以及那些被寄生虫和溃疡折磨的洄游鲑鱼,它们与五万条同伴一起,被囚禁在海上养的养殖笼中,像被困在动物园里的失常动物般不停打转。 这些气味、画面和声音,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。这些象征着动物痛苦的景象,不仅让我感到痛心,也成为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。 动物机器 我们将农场动物视为机器般利用,基因选择则是尤为突出的例证——通过操控基因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。这种做法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疾病和痛苦,包括奶牛的跛行和乳腺炎、小猪的高死亡率、肉鸡的腿部疾病和心脏衰竭、育种肉鸡长期的慢性饥饿,以及母鸡因过度产蛋而导致的骨折。 在集约化农场中,这些动物实际上并非在“生活”,而是自出生起便仅仅“存在”。它们的“生活质量”从未进入人们的讨论范围。但这一切本不该如此。 现实与浪费 动物福利科学越来越认识到,良好的动物福利意味着农场动物不仅存活,还应有机会享受它们的生活。“好生活”意味着它们的行为、身体、环境和心理需求都必须得到满足。然而,在过度集约化养殖场中,这根本无法实现。 更令人痛心的是,每年有相当于来自150亿只动物的肉被浪费或丢弃。如此多的生命在饱受痛苦之后,竟然最终被白白浪费,这是无以言表的悲剧。
向更高动物福利养殖模式转型的十个理由: 在10月2日世界农场动物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们应当反思过度集约化养殖背后的现实。这不仅关乎动物福利,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。 为了全球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,为了善待动物,转型已经刻不容缓。